矫形器的功能分类及正确使用方法
发表时间:2025-07-22 17:29

一、矫形器的功能分类

根据主要作用机制和临床应用场景,矫形器可分为以下六大类:
1. 固定与稳定类矫形器
  • 核心功能:限制肢体异常活动,维持关节稳定性,促进骨折愈合或炎症消退。
  • 适用场景:骨折固定、关节脱位复位后、关节炎急性期、术后制动等。
2. 矫正类矫形器
  • 核心功能:通过持续力学矫正力,改善肢体或脊柱的畸形(如脊柱侧弯、足内翻等)。
  • 适用场景: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弯、先天性马蹄足、膝关节内外翻(O 型腿 / X 型腿)等。
3. 代偿与助行类矫形器
  • 核心功能:替代或辅助肢体功能,帮助患者恢复运动能力(如脊髓损伤、偏瘫后的行走功能)。
  • 适用场景:下肢肌力减弱、截瘫、中风后遗症等。
4. 保护与预防类矫形器
  • 核心功能:减少关节或软组织承受的压力,预防损伤或延缓病变进展。
  • 适用场景:运动损伤预防、骨关节炎保护、术后康复防护等。
5. 动态与功能性矫形器
  • 核心功能:在限制异常运动的同时,允许正常生理活动,促进主动康复训练。
  • 适用场景:关节术后早期康复、神经损伤后的功能重建。

二、矫形器的正确使用方法

矫形器的效果取决于规范使用,需结合临床指导和个体调整,具体步骤如下:
1. 适配前准备
  • 专业评估:由康复医师或矫形器师根据病情(如骨折部位、畸形程度、肌力等级)确定类型。
  • 个性化调整:定制类矫形器需通过 3D 扫描或石膏取模确保贴合(如脊柱侧弯支具需紧贴脊柱曲线),成品矫形器需试穿调整松紧度(以能插入 1-2 指为宜)。
2. 穿戴规范
  • 穿戴顺序:先穿薄款棉质内衣(减少皮肤摩擦),再按 “从近端到远端” 穿戴(如髋膝踝支具先固定髋关节,再调整膝关节)。
  • 松紧控制:固定带松紧适度,过紧易导致压疮(尤其骨突部位如踝关节、肩胛骨),过松则失去矫正效果。
3. 使用时长与周期
  • 阶段性调整
  • 骨折固定支具:早期需 24 小时穿戴(除清洁皮肤外),4-6 周后根据骨痂生长情况减少时长;
  • 脊柱侧弯矫形器:青少年患者每日需穿戴 16-23 小时,随矫正效果调整穿戴时间;
  • 术后康复支具:按康复计划分阶段调整活动角度(如膝关节术后支具从 0° 伸直位逐步增加至 90° 屈曲)。
  • 避免过度依赖: 在医生指导下结合主动训练(如肌肉力量练习),防止肌肉萎缩(如踝关节支具穿戴期间需同步进行小腿肌力训练)。

4. 日常护理与监测
a.皮肤保护:每日检查接触部位皮肤(有无红肿、压痕)
b.矫形器维护:定期检查固定件(螺丝、卡扣)是否松动
c.及时调整:若出现疼痛加剧、肢体肿胀或矫形器松动,需联系专业人员调整,不可自行修改结构
5. 配合康复训练
  • 矫形器是辅助工具,需结合针对性康复训练(如关节活动度训练、平衡练习)才能达到最佳效果。例如,踝关节骨折支具拆除后,需通过提踵、勾脚动作恢复踝关节灵活性。
正确使用矫形器可显著提升治疗与康复效果,其核心原则是 “专业指导、个性适配、动态调整”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