一、常用支具类型及适用场景
1.石膏固定
初期固定:闭合性骨折或术后早期常使用石膏固定,通过硬质材料包裹患肢,提供稳定支撑,限制关节活动。
优点:成本低、贴合度高;缺点:长期使用可能影响血液循环,且无法调节松紧。
2.可调节支具(外固定支架)
复杂骨折或术后恢复:适用于开放性骨折、严重错位或需要频繁调整固定角度的患者,通过外部金属架连接骨钉实现多角度固定。
灵活性:可逐步调整以适应愈合进程,便于观察伤口和清洁。
3.膝关节/踝关节锁定支具
关节附近骨折:若骨折靠近膝关节或踝关节,需使用带铰链或锁定装置的支具,在保护骨折端的同时允许部分关节活动,避免僵硬。
4.步行靴(助行靴)
中后期康复:适用于部分负重阶段,通过硬质外壳和充气垫分散压力,帮助患者逐步恢复行走能力。
二、支具选择的核心考量因素
1.骨折稳定性:稳定性差或粉碎性骨折需更强支撑(如外固定支架),轻微骨折可能仅需简易支具。
2.愈合阶段:早期需严格固定,中后期逐步过渡到可活动支具。
3.患者需求:儿童需考虑生长空间;活动量大的成人可能需要轻便透气的材料。
三、使用支具的注意事项
1.正确佩戴:确保支具与肢体贴合,过紧可能压迫神经血管,过松则无法有效固定。
2.清洁与观察:定期检查皮肤是否红肿、破损,保持支具内部干燥卫生,避免感染。
3.循序渐进活动:在医生指导下进行肌肉收缩训练或关节屈伸,防止肌肉萎缩和关节粘连。
4.定期复查:通过X光确认骨折对位和愈合情况,及时调整支具类型或固定强度。